對洪災的反思,人類該如何面對天災
6月1日進入主汛期以來,洪澇災害已造成江西、安徽、湖北等27。▍^、市)4552.3萬人次受災,142人死亡失蹤。據應急管理部統計,主汛期以來洪澇災害已造成3.5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160.5億元。
這一串串冰冷的數字后面是數以萬計的人的棲身之所,有些人一輩子的努力,一輩子的付出,都在這滾滾的洪水中消失殆盡,他們被迫遠離了自己的家園,一些人在洪水中失去了自己的親人、朋友,他們想抓住自己想要的一切卻無法去抓住,在洪水肆虐中只留下所剩無幾希望,天災的沖擊下,是現實的幻滅凋零。
洪災現場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原本熱鬧非凡的地方,已成為一片杳無人煙的澤國,曾經熱鬧的場景不在,無數的橋梁、建筑在暗黃色背景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凄涼,原本通暢的公路如今已看不到汽車的身影,只有零零散散的漂浮在水面上,漫無目的的游蕩,眼前是無窮無盡的汪洋,不知何時能退去,留下了被困在各個角落的人們哭喊求助... ...
還有許許多多的居民乘著自制的小船或者依靠一塊小小的木板回到曾經或許并不繁華但是溫暖舒適的家里,拿走最后一些還能夠使用的物件;雜貨店的老板,看著洪水肆虐后一地狼藉,認真的拾撿出最后沒被損壞的貨物;車主看著自己在道路上發動不了的汽車,無能為力的離開。當家園不在,背上行囊,集體撤離時回望曾經生活的地方,是怎么一番感受呢?
幾百萬武警戰士接到命令前往抗洪一線搶險救災,義無反顧的沖到抗洪一線,以血肉之軀去筑起一道道人墻,生死不顧。95后的抗洪戰士冒小馳,在救援中不幸被湍急的洪水沖走,一聲“救我”牽動了多少人的心,也才是大學剛畢業的年紀,我們感動于他們的勇敢和無畏時可曾想過,他們并非鋼筋鐵骨,同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執行任務時經歷30℃以上暴曬與降雨的連續折磨,面對體力透支、中暑、各種皮膚病、胃腸道感染甚至心理創傷,為了保衛家園,他們付出了太多。
事實上,如何面對天災,怎么才能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保護好自己,這一直是人們探討的問題。
自古以來,中國在治理水患方面有著很多經驗,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由于方法不當,遭遇了失敗,后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他吸取了父親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他用變“堵”為“疏”的思路,去引導水流而不是去堵截,歷經13載,成功的治理了水患,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愛戴。
水,是生命之源。小到綠洲沼澤,大到江河湖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的繁衍生息,人們挑選住址的時候,也本著這種原則。所以在中國的水墨作品中,依山傍水向來是常用的題材,也同時體現著人們的審美與生活合而為一的藝術追求。依水而居,是人天性使然,但是人不同于飛禽猛獸,需要有一個棲身之所,需要有生產經營的空間,當災難來臨時,沒有其他動物的靈活,顯得渺小而又脆弱。
近代以來,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曾經的村落逐漸被高樓林立的城市取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川流不息的車輛以及一幢幢拔地而起高大復雜的建筑,都象征著繁華璀璨和財富的流向。我們都希望在這個時代,去努力伸手去觸及那在黑夜里也燈火通明的地方?僧敒碾y來臨,我們又同千年前的人們有何區別,當一切都幻滅時,是不是應該去思考,怎么才能避免的承受那種無法估量的損失。
倘若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過度硬化的路面,沒有河流兩岸人造的堤壩,讓水流沿著自己的軌跡自然地流倘,讓濕地重現,讓大自然憑借自身的力量去調節涵養水源,是否能變的更好?讓河流都有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去限制它,讓雨水自然的下滲到地下或者去循環使用,不去用地下粗大的管道排掉它們,讓植物自然而然的生長,不加干涉,是不是可以探索出一種新型的城市規劃路徑和建設模式。
大禹治水“變堵為疏”的思路,如今這個時代還具不具有參考價值?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災難面前,被動的去應對還是主動去思考,不只是一個思維方式的抉擇,也是價值取向的判斷,在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時,我們或許也應該停下來反思一下,我們的生活方式或者思維方式有沒有什么誤區或者存在哪些問題,去如何避免無謂的犧牲和損失,時代的發展需要反思和回顧,我們都是時代的踐行者和參與者,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楊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