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七七事變83周年
1937年7月7日至今已有整整83周年,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清新的認識到,七七事變絕不是偶然發生的。當再次回顧這個事件的時候,其中有太多不合乎常理的因素夾雜在其中,挑釁式的演習、失蹤的士兵、突然發動的襲擊,大國之間本可以通過正常外交手段解決的事件卻演變成一場浩劫。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日本軍國主義集團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侵略和稱霸亞洲的大陸政策,早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就得以實施,對中國東北以及中國大陸廣袤的國土和資源進行掠奪,甚至是朝鮮等東亞的大陸國家都在日本的侵略范圍之內,這還僅僅是他們稱霸亞洲野心的一個開始。在日本政府內部,北上政策和南下政策一直是爭論和沖突的焦點,軍國主義占上風后,日本的北上政策開始被執行和采用,也就是要首先占領中國東北地區,然后以東北為基礎,發動對華全面戰爭。失蹤一個士兵,還是毀了一段鐵路對他們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蓄謀已久的侵略才是根本目的。
有人說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和原諒別人犯得錯誤,寬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就是一種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在中華民族中世代相傳?墒窃弰e人,是在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犯得錯誤,而且積極改正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不是對所有給我們造成傷害人無條件的寬容。張純如在《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中提到:“學者們認為,侵華暴行的第二個原因是許多日本軍人對中國人的鄙視--這種鄙視是通過數十年的宣傳、教育和社會灌輸形成的!倍饡r在日本的軍國主義系統內部,批量的給底層軍人灌輸的思想都是中國人的有害和低劣,在極端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浸淫下很難得出他們會是以正常的思維模式考慮問題的人。
在未搞清楚緣由的時候,我們不能去盲目的寬容和原諒,更多的應該是去正視歷史,去思考和探索歷史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啟迪,時刻保持清醒和警覺,抵制混淆事實真相以及歷史虛無主義帶來的危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才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和原則,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可以國泰民安,長盛不衰。(楊凱悅)